變“要我學”為“我要學”瀏覽數:50次
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愉快教學”的實踐
一、制定明確的目標,教會學生自己學 上一堂成功的課,首先要明確教會學生什么?!罢Z文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于漪語)語文教育的任務是既教會學生語言又教會學生做人,作為一堂具體的語文課就應既有明確的認知領域目標,又有思想教育審美熏陶的情意領域目標。一堂課有了科學而又具體可施的教學目標體系,才能做到教者心中有底,習者豁然開朗。語文課堂的目標起著定向、激勵、調控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備每一節課時,我們都認真思考,權衡本課在一本書、一個單元中的地位,弄清本文的重點、難點,制定明確的目標, 告訴學生要學什么, 使他們心中有數, 學有目的。而現在不少語文課卻壓根沒有或者至少看不出明確的教學目標。試想.連“新聞聯播”節目都要介紹一下“新聞提要”,各大報紙都要有“本報要間”,更何況一堂內容豐富的語文課呢? 有了明確的目標后, 教師就應充分發揮自己教的主觀能動性, “教會學生自己學”,讓學生學會語言、學會做人。我們認為,教會學生學, 教師首先應把學生看成是和自己平等的關系。正象教育家所說“教師和學生是朋友關系,是合作關系,你不會學習,我來教你學習; 你不愿學習, 我來吸引你學習”。然后在教學中逐步教會學生一篇文章、一種文體、一冊課本的自學方法, 與學生商量著學習, 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告訴學生學什么, 教會學生怎樣學”是愉快教學中最基礎. 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二、管造協調的情境, 創設愉快的教學気國 有人說,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 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這話并不為過。“文章不是無情物”. 語文課的教學內容無一不是知、情、理的統一體。教學情趣的形成,不僅取決于教師本身的素質、趣味、情結、教學風格, 取決于教師対學生的心理、審美特征以及生活經歷的了解程度, 更取決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對教學內容的知、情、理的體會、挖掘。 例如那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優美散文, 如朱自清的《春》、《荷境月色》,老舍的《濟南的冬天》、《小麻雀》,茅盾的《白楊禮贊》等,如何喚醒學生的審美感應, 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成了我們研習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情、以趣、以美感染學生,作為營造教學情境的主要手段;我們用美讀、美畫、美講極力渲染一個精趣益然、充滿美感的教學氛圍。這樣,學生為教師所吸引,為教學內容所陶醉。朗讀、賞析、品味;感受、想象、體驗,和教師一起走進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作者的情感,教師的講解,學生的感悟,三者溝通, 融匯,教學場景會呈現強烈共鳴狀態。這時信息的傳遞和接受變成一種享受,學生懷著興奮的心情,強烈的自我表現欲望參與教學活動。他們注意力集中,耳聽、眼看、腦想、口說、手寫、全身心傾注于教學內容,他們思維靈活,討論、發言、記憶迅速,當堂能背下課文片段,甚至全文。愉悅的審美滿足、高昂的學習情緒、濃厚的學習興趣,不僅貫穿課堂始終、甚至輻射到課外,有的學生還在放學回家的一路春光中吟誦著春的“花枝招展”。 三、調動學生的內因,師生共同參與教學 初中學生自我意識增長,自尊心、主動性、求知欲大大提高,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對知識的學習不再是被動接受、屈從,而是要求參與、研討。語文教師怎樣面對這種挑戰呢?首先,要求教師給每一個學生以深沉的愛和期待,尊重他們,信任他們,把主人翁的精神孕育于濃郁的民主氣氛之中。課堂內如果缺乏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積極、多向的信息溝通,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創造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發揮。其次,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心理,充分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苦與樂,觸發他們語文學習的興奮點,因為只有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學生才會忘我的投人,與教師進行融洽的配合。課堂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現舉兩例: 1、把語文融人生活。葉圣陶說:語文教學就是從課文里走個來回,”這一來一去,處理不當就會現“教、學兩張皮”的現象,教歸教,學歸學,學生走馬觀花,一無所獲。只有調動起學生的生括積累,把語文融人生活讓學生帶著一份心情,帶著一種興致去體味語言,頓悟人生。這個“來回”才會充滿探知的無窮樂趣,如教學《棗核》可讓學生說一說自己遠離家鄉的滋味和感受,以及采用怎樣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學生投人空前高漲,話匣子就會被打開,課堂就會在輕松和諧的氛圍中流動發展。 2、引進聯想、想象。在教學中,聯想和想象有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實踐證明,結合教材內容適時引進聯想、想象練習,課堂上常常會閃現出珍貴的“黃金鏡頭”。如教學《春夜喜雨)可以讓學生聯想“春”的有關詩句,加深對詩的意境的理解。教學《我的叔叔于勒》可以讓學生設想:假若在輪船相遇,叔叔真的腰檀萬貫,“我”的父母又會怎么樣?這樣展開想象,引進對比,更有助于學生對小說人物的理解。把學生激活,不管采用何種方式,重要的是讓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去參與。只要教師千方百計觸發起學生的興奮點,調動起他們的生活體驗、學生的思維就會超?;钴S,課堂效果也就會出乎意料的好。 最后,教師要善待學生,特別是善待差生,要善于觀察、傾聽和沉默。當學生取得進步時,哪怕只是一小點,也給予肯定,以提高他們的自信心,當他們學有疑難或者回答遲疑時,也不急于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而給他們思考的時同,鼓勵他們繼續探索,幫助他們尋找解決疑難問題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通過親身的實踐獲得來自學習本身的興趣和愉悅,體會到自己的勞動和成就,才能使他們的語文能力得到真的培養和提高。 四、巧設鋪墊,適時點撥,讓學生嘗到成功的快樂 狐貍摘不到葡萄就會說葡萄酸。所以,當知識的果實高掛在樹,我們的學生跳一跳也夠不著時,教師的責任就在于幫助學生架梯、鋪墊,指點他們攀摘的途徑和方法,使他們都嘗到“果子”的鮮美。 巧設鋪墊,適時點撥,旨在誘導學生積極思維并獲得思維的成果。點撥,應是雪中送炭;鋪墊,當為錦上添花。如教學《翡蘆槽判斷葫蘆案》一文時,教師如直接提問:“‘護官符’'在本文乃至整個小說中的作用是什么?”那么學生一定會懵懵懂懂,不知所云。這里我做了這樣的鋪墊;1、接案時,賈雨村的志度如何? 2、結局賈雨村又是如何斷來的? 3、決定賈雨村胡亂斷案的美鍵因素是什么? 4、為什么說“護官符”是關鍵! 通過以上點撥和鋪墊,學生很容易體會、得出“護官符”這段文字是理解本文的一把鑰匙,在全書中,它也起著提綱挈領的作用?!吧礁F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當學生處在迷途歧路時,處在百思不得其解時,教師及時指點思考分析的途徑,撥通知識理解的關卡,那就會使學生消除畏難情緒,循路探幽,倍得苦思冥想而又豁然開朗的喜悅,獲得雖經曲折而又取得成功的快感,從而激發學生盼望上下一節語文課的欲望。 五、著力于美的課堂設計,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語文課應是美的。教學是一門藝術,它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兩個因素組合成的交響樂。優化教學過程就是讓“教”與“學”的兩個因素更自然、更科學地組合起來,使教吸引學,使學促進教,達到一種教學上的美的境界。這就需要教師注重美的課堂設計,應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的有限時空中得到美的陶冶、美的凈化,充分感受到的美的味道。 1、動靜結合,張弛相濟,使課堂教學具有情節美。學生時期是人的大腦最容易疲勞的時期,要初中學生一堂課自始至終保持連貫的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專心聽講并積極思考,這是不現實的。只有合理地安排時間,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做到動靜結合,張弛相濟,才能化解學生的疲勞,保持他們的學習熱情和興致,創造高效低耗的教學效應。 2、美的課堂設計離不開教師美。一名優秀的語文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挖掘一切美的因素,與學生去一同感受美、表現美、創造美。首先,教師要注意體態美。體態美包括表情美和手勢美。表情美并不等于一味的微笑,而是要用豐富的表情去訴說一個個或悲壯或幽怨或清新或歡快的美的故事,表情不只掛在臉上,更重要的是刻在心上。手勢美要求教師結合課文的分析,恰當地配合手勢?!犊滓壹骸分械摹罢?、排、摸”等動詞下得生動貼切,怎么個貼切法,教師先示范,學生再模仿,這樣,在師生模擬、體味的過程中,課堂會漸人佳境,其樂無窮。 其次,教師要運用語言美。作為語文教師應是語言運用的典范,語文教師生動優美的課堂語言,是“粘”住學生的有利手段。教師應著力導人語和高潮渲染語的精心設計,把學生引人課文情境,給學以心靈的震憾,使他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語言美的魅力更體現在課堂隨機的“碎語”和“插人語”上,這是一種更為鮮活的語言美,是教學機智的表現,是教師深厚語言積淀的表現。再次,美的課堂設計離不開美的板書設計。板書,尤其是語文教學的板書,是教學中文章的思路,教師教路,學生學路三者熔鑄的藝術品。所以無論是文字式板書還是圖形式板書,都應力求簡潔、直觀、形象、新穎給人以美的享受。美的課堂設計還可以借助于美的朗讀、音樂、繪畫、舞蹈等藝術手段,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構成教學情節的整體美。 六、遵循趣味性原則,促成樂此不疲的現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要求語文老師結合學生好動、好奇心理等特點,運用形式多樣的方式,誘發學生要求參與的良好氛圍。為此,我們采用先人為主,引發興趣的多種形式,開展“課前一分鐘智力競賽”、成語連鎖填補、補全歇后語、猜謎語、我最喜歡的格言、發現我生活中的錯別字等,這樣,學生一直都保持著自主參與的積極性,你問我答,齊答,搶答,好不熱鬧!學生獲益匪淺,而且樂此不疲,對上語文課充滿興趣,包含期待。為了使學生學到課堂教學中所學不到的語文知識,擴大知識視野,我們還指導學生辦手抄報、黑板報,還在學生中間開展了“我當小記者”活動,自編自排戲劇、話劇等,把課堂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理論聯系實際,發展了語文應用能力,提高了語文素質,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情感,真正使學生由“苦學”轉變到“樂學”,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 上一篇: 孔子教學言行對當代教師的啟迪
下一篇: 普及眼健康科學知識 預防近視
|